4岁小网红瑶一瑶年入千万,被爆一分钟赚55W,为啥妈妈行为遭全网炮轰?
2025-02-26 14:46:56 作者: 智慧育儿编辑组 浏览量:37次
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,网红群体日益庞大,连尚处幼年的孩童也未能幸免。
4岁的“瑶一瑶小肉包”,坐拥2000万粉丝,凭借可爱形象收获无数喜爱,
却也因深陷摆拍争议,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,让大众看到了儿童网红背后令人揪心的一面。
贵州铜仁的冬日,寒风凛冽。
年仅4岁的瑶一瑶穿着单薄的新年红袄,在镜头前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拜年动作。
小手冻得通红,鼻涕挂在脸上,
而一旁的母亲却只顾笑着调整拍摄角度,只为在视频里呈现出所谓“完美”的童真模样。
这一幕,不禁让人发问:真的会有母亲不心疼自己的骨肉吗?
一段新春祝福视频,意外撕开了“瑶一瑶小肉包”账号背后残酷的真相。
视频里,瑶一瑶蹦跳着走过石板路时,身旁男孩突然伸脚将她绊倒,
孩子重重摔在地上嚎啕大哭,背景里却传来成年人的笑声。
图源:抖音
当网友发现类似“危险游戏”频繁出现在账号中,
母亲那句“上次这样没拍到,说让这个轻轻地弄”的评论截图疯传后,
人们才惊觉:那些看似“生活日常”的软萌画面,或许只是成年人导演的剧本。
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质疑,瑶一瑶母亲回应迅速,称
“摔摔打打才能皮实”“恶意造谣请停止”
“挣得多十倍也未伤害孩子” ,
可这些回应却巧妙避开了关键问题:
为何要在寒冬反复拍摄冻红双手的视频?
为何明知存在安全隐患仍设计摔倒桥段?
图源:红星新闻
事实上,在摆拍争议爆发后,“瑶一瑶小肉包”清空了带货橱窗,
其账号3个月广告收入或超240万,单条广告报价高达55万元,
飞鹤奶粉、麦当劳等品牌广告频繁植入。
所谓的“记录生活”,早已沦为商业表演。
这不禁让人联想到《楚门的世界》里被全天候直播的楚门,
而瑶一瑶比虚构角色更加无助,她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活在剧本里。
从法律层面来看,《广告法》禁止10岁以下儿童代言,可资本总有对策,利用儿童“表演”打擦边球。
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虽强调监护人责任,但父母既是导演又是经纪人,“合理拍摄”与“变相剥削”的界限难以界定。
即便瑶一瑶账号清空商品橱窗、关闭评论区,仍有大批粉丝为其辩护,称“孩子明明笑得很开心”“这是家庭教育自由”。
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纵容,恰恰反映出流量时代畸形的价值观:
人们沉浸在“云养娃”的治愈感中,却选择性忽视了镜头后的操控。
当童年成为生产资料,谁来守护孩子“无价”的成长权?
深挖“瑶一瑶小肉包”的广告版图,能发现一条完整的产业链。
MCN机构的缺席,反而证明其父母深谙流量密码,
从表情包走红到设计冲突剧情,
从绑定母婴品牌到开发周边产品,
瑶一瑶的每个生活场景都被切割成可变现的IP模块。
比显性伤害更可怕的是隐性异化。
当同龄人在幼儿园快乐地堆积木、玩泥巴时,瑶一瑶却必须学会精准控制面对镜头时的表情;
当其他孩子撒娇哭闹会被哄劝,她的眼泪却可能被母亲要求“再真实一点”。
这就如同19世纪的童工问题,只不过流水线从纺织厂搬进了直播间。
当下的法律框架在应对此类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。
现有条款能处罚“造成身体伤害”的摆拍,却难以管控温水煮青蛙式的精神消耗;
能限制未成年人直播时长,却无法阻止碎片化视频的持续轰炸。
而“自愿参与”“记录成长”等话术,成了父母合理化商业行为的挡箭牌。
在这场争议中,还有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:
社会越是谴责“啃小族”,流量越是涌向争议中心。
瑶一瑶账号在清空橱窗后粉丝反增30万,过往视频播放量暴涨200%,某些品牌甚至开始接洽“危机营销”合作。
这种扭曲的反馈机制,让更多家长为了利益,前赴后继地将孩子推上流量赌桌。
回望这场风波,最令人心寒的不是母亲“挣得多十倍也未伤害孩子”的辩解,
而是评论区冰冷的计算:“一年1650万,就算只干到6岁,也够普通人奋斗三辈子。”
当成年人用投资回报率丈量童年,孩子不再是需要呵护的生命,而成了可复制、可迭代、可收割的“人形IP”。
在欧美国家,“童星基金”等制度强制将孩子收入的大部分存入信托,待成年后自主支配;
在韩国,未成年人出演综艺需配备心理评估师。
而我国《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》虽明确“不得利用未成年人牟利”,但具体到短视频领域仍存在大量模糊地带。
“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孩,虽然,只有少数人记得。”
这句出自《小王子》的话,虽被反复提及,却从未真正得到践行。
我们必须慎思,网红,不该从宝宝抓起。
每一代人都可能活在无形的“楚门世界”里,而操控镜头的,或许正是我们每一个人。
如果今天我们容忍4岁孩童成为流量工具,明天可能就会见证更疯狂的网红现象。
别让童真成为被资本收割的对象,守护孩子的童年,需要我们共同努力。